首页 成语文章正文

揭竿而起的意思

成语 2019年07月30日 00:50 34 炙雪

揭竿而起的意思

“揭竿而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为jiē gān ér qǐ。其字面意思是砍下树干作为武器,举起竹竿作为旗帜,象征着反抗和起义。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《过秦论》,原文中提到: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”,描述了在秦朝末年,陈胜和吴广等人因不堪忍受暴政而发起的起义。

成语的背景和含义

- 历史背景:成语源于公元前209年,陈胜和吴广在被征召入伍后,因遭遇恶劣天气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,面临被处死的命运。他们决定反抗,举起竹竿作为号召,号召其他士兵一起起义。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

- 含义:揭竿而起通常用来比喻人民在遭受压迫时勇敢反抗,象征着反抗暴政和追求自由的决心。它不仅仅是指具体的起义行为,更是对抗不公和追求正义的象征。

- 用法:该成语可以作谓语或定语,通常带有褒义,表示对反抗精神的赞扬。例如,可以说“在苛政下,人民终于揭竿而起,争取自己的权利”。

“揭竿而起”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,也是对人民反抗精神的高度概括,体现了在压迫下人们奋起反抗的勇气和决心。

揭竿而起的意思

揭竿而起后面一句是什么

“揭竿而起”后面的一句是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!”这句话出自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,是陈胜在发动起义时所说的,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平民反抗的号召。

在公元前209年,陈胜和吴广被征发到边疆服役,途中因大雨耽误了行程,面临被处死的命运。陈胜在绝望中鼓励同伴们反抗,提出了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”的观点,最终决定揭竿而起,发起反秦起义。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,激励了众多百姓反抗暴政。

完整的句子是:“且壮士不死则已,死即举大名耳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!”这句话强调了即使面临死亡,也要为大义而战,质疑了统治者的特权和地位。

揭竿而起的寓意和象征

“揭竿而起”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成语,源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。其字面意思是高举竹竿作为号召,象征着反抗和起义。

寓意

1. 反抗压迫:成语“揭竿而起”最初是指在秦朝末年,因暴政而导致人民不满,陈胜和吴广等人高举竹竿,号召群众反抗暴秦统治。这一行为象征着人民在极端压迫下奋起反抗的勇气和决心。

2. 团结与号召:揭竿作为旗帜,意味着团结和号召。它不仅是个人的反抗,更是对广大人民的号召,激励他们共同参与到反抗运动中来,体现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。

3. 历史的启示:这一成语也提醒后人,暴政和压迫必然会引发反抗,历史上每一次的起义都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不公的抗争。

象征

- 起义与革命:揭竿而起象征着起义和革命的精神,代表着人民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。它不仅适用于历史事件,也可以引申到现代社会中,象征着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斗争。

- 民众的力量:这一成语强调了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,表明当人民团结一致时,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,推翻压迫者的统治。

总之,“揭竿而起”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,更是对人们勇敢追求正义与自由的激励,具有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。

腾飞网图文由作者发布,不代表本站立场 备案号:粤ICP备202419115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