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成语文章正文

义不容辞的意思

成语 2020年11月29日 23:50 40 炙雪

义不容辞的意思

“义不容辞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为yì bù róng cí,意思是指在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或拒绝。这个成语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,个人应当承担起道德责任和义务,不应推卸或回避。

成语来源

“义不容辞”最早出现在唐代岑文本的碑文中,原文为“夫显微阐幽,义不容辞”。明代冯梦龙的《醒世恒言》中也有相关的引用:“承姑丈高谊,小婿义不容辞”。这些文献表明,该成语的使用与道义责任密切相关。

使用场景

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在面对需要自己出力协助的事情时,由于道义上的责任,个人不能推卸的情况。例如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提到刘备与东吴的关系,因其与孙权的亲属关系,刘备在抗击曹操的过程中应当“义不容辞”地参与合作。

近义词与反义词

- 近义词:义无反顾、责无旁贷、当仁不让等,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在道义或责任面前不退缩的态度。

- 反义词:袖手旁观、推三阻四、置身事外等,表示对应承担的责任或义务的逃避。

总之,“义不容辞”强调了在道德和责任面前,个体应主动承担义务,体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。

义不容辞的正确用法

“义不容辞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为 yì bù róng cí,意思是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或拒绝。这个成语强调在面对道义责任时,个人应当主动承担,不应推卸。

用法说明

- 结构:一般作谓语、定语或状语,含有褒义色彩,常用于表达应尽的道德责任。

- 例句

- “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。”

- “为国出力,吾辈义不容辞。”

- “乡亲们选我出来为大家做点事,我义不容辞,今后当尽力桑梓,以报答乡亲们的信任。”

出处

“义不容辞”最早出自明代冯梦龙的《醒世恒言》,其中提到:“承姑丈高谊,小婿义不容辞。”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中也有类似的用法,强调了道义上的责任感。

近义词与反义词

- 近义词:义无反顾、责无旁贷、理所当然。

- 反义词:推三阻四、袖手旁观、置身事外。

在使用“义不容辞”时,通常是为了强调某种责任或义务是不可推辞的,尤其是在涉及道德或社会责任的场合。这个成语不仅适用于个人行为,也可以用于集体或社会的责任感表达。

义不容辞的高级表达

“义不容辞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意指某种责任或义务是不可推卸的,强调了责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。在表达这一概念时,可以使用一些高级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感染力。

高级表达方式

- Duty-bound: 这个表达强调了某人对某项责任的坚定承诺,适用于正式场合。

- Incumbent upon: 这个短语用于描述某种责任或义务是某人必须承担的,常用于法律或正式的文书中。

- Incumbent on: 与“incumbent upon”类似,强调责任的不可避免性,适合在正式的讨论或演讲中使用。

使用示例

在实际应用中,可以将“义不容辞”替换为这些高级表达,以提升语言的正式程度。例如:

- “作为一名公民,参与投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可以改为“作为一名公民,参与投票是我duty-bound的责任。”

- “在国家危机时刻,帮助他人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。”可以改为“在国家危机时刻,帮助他人是每个人incumbent upon的义务。”

通过这些高级表达,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出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强烈程度,使语言更加丰富和有力。

猜你感兴趣:

腾飞网图文由作者发布,不代表本站立场 备案号:粤ICP备2024191152号